重修《金溪县志》于2007年8月公开出版了。抱着这套二册316万字的志书感触良多,15年的辛苦、劳累在这一刻全部烟消云散,犹如自己生了个儿子,有点爱不释手。
1992年,也是8月份,新编《金溪县志》出版发行。高兴过后,便开始了对志书的重新审视。在用志的过程中,经常感到这套志书内容空泛,像块鸡肋。如:查不到古地名,使寻根游子无法找到祖籍地;建国后,县委的重大决策实施过程无从查找,那些给人印象很深的历史事件,没有留下文字记录;遍布全县的古村、名村,无资料可寻;县人对陆象山的研究状况茫然;县内人口的迁徙流动是一片空白;县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只知其事,不见其人;图片单调呆板,且数量少,缺乏形象展示。等等……
在对前志的总结过程中,我们得到一个最基本的启示:修志为用。志书的质量高低、生命力的强弱,关键在于它的实用性。
我们有种急迫的情感,要修补这些不足,让志书真正体现它的“存史、资治、教化”功能。这些不足,我们如果不在自己手上修补,留给后人将是一个永久的遗憾。
重修《金溪县志》本着“实用”这个原则,对全书进行了全新的构思,与前志相比,重点在以下一些方面作了扩充和更新。
一、板块结构,8大板块分二册装订。重修志有8大类,除概述、大事记外,志的主体分自然地理、基础设施、经济、政治、人文、副编6个部分。自然地理包括建置区划、自然环境、人口氏族、居民生活。这一部分将县内最基本的情况包括进去,表现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统一。基础设施包括城镇建设、环境保护、交通、信息、水利。这些都是现代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,不可或缺。经济部分包括县人全部经济活动,政治部分包括县人全部政治活动,人文部分包括县人全部文化活动。副编的设置,在于根据内容的需要,用记、述、录等不同的体裁,或扼要浓缩、或原封不动地归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,提高志书的使用价值。这种构思,与前志中篇结构体式相比,既有大篇体式简洁明了的优势,又有中篇体式逻辑关系严密的长处。
二、保留了古代县志中的古地名,增加了名村介绍。重修志照录了同治九年县志中地名内容,并在篇首复制了同治志县域图。如此图文对照,能让人了解古代地域方位。在“名村”这个大类下,分大村、古村、名人后裔村、名人故里村、特色村、畲族村6类,介绍了全县38个自然村的情况。村庄是构成县域区划的基本元素,县内的部分名村甚至决定了全县历史发展的进程。县志丢掉这个元素,就丢掉了一部分非常实用的形象资料。前志的这个缺陷是绝大多数志书的失误。为了弥补这个失误,我们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全县1000多个自然村,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,最后挑选了38个自然村在重修志中加以介绍。
前志缺乏自然村的方位,重修志因此增加了地名图入志,方便人们使用。
三、人口与氏族篇中,增加了人口的迁徙流动,主要姓氏溯源、分布。人口的迁徙流动是县域历史中最常见的活动形态,由于缺乏资料,很多志书都没有记载这部分内容。前志也不例外,只在民政章中安排了一节移民安置,但具体的安置地点却又省略了。重修志尽可能地搜集一些人口迁徙资料,如明代洪武年间,一批随军、奉调人员迁居福建武平的史料。重修志将这些史料载入志书,以备后人查考。对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因修建新安江水库,大量移民迁居金溪的情况,重修志作了浓墨重彩的记录,为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。
姓氏溯源,对老百姓来说,是个非常实用的资料。我们对县内大姓的来源进行了调查考证,为县人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家族过去的线索,受到许多人的欢迎。
四、居民生活篇,突破了物质生活的限制,将人们精神生活、社会保障内容作了适当的表述。与前志相比,表现县人生活水平与生活状态更为全面准确。这一篇,重修志将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进行了比较,生动地表现了当代城乡生活的差别。
五、经济总情篇,展示了全县各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。前志将全县经济发展情况分散在各个篇章中表述,很难给人一个完整的映像。有的志甚至缺这少那,丢掉许多经济发展数据。重修志创设这一篇,将经济发展重要数据集中起来,一是方便人们查找数据,二是给读者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的总映像。这方面,我们有个不足之处,就是没有将这些数据进行横向比较,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位置。
六、将市场单列,设市场篇。除展示了传统的会市圩集,还表现了改革开放后新兴市场的状况。将这些新兴市场集中表现,有利于人们了解改革开放后市场的变化,这是前志所没有的内容。这一章中,重修志设置了二章,一是生活商品市场,包括大型综合商品市场、专业市场、集贸市场、会市;二是新兴市场,包括技术市场、劳务市场、土地市场、房地产市场、文化市场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还有很多市场可以放入这一章中,例如股票市场等。
七、金融篇内,增设了民间多种金融形式。这个内容是前志的一个重大缺漏。金溪民间有很多典型的金融形式,如买子会、储金会、合会等,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在全县蔓延的买子会,给会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。记下这些,有利于人们接受教训,不重蹈历史覆辙。这一篇有个缺陷,就是没有记载理财这个新生事物,他志要吸取这个教训。
八、党政要务纪略篇的设置,用述的形式将建国以后县委、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实施过程生动地展示给世人,让人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,金溪翻天覆地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来之不易。该篇用了22个条目,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事项。把这些事项连接起来,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溪历史的发展过程。在表达方面,我们用记叙的方法,将事件的过程、实现决策的人、最后的结果及人们的评议真实地记录下来,读后让人为之动容。前志对这些内容很少有记载,即使有点零星的记录,其表达方法也不生动。现在看其他续志,很多志都记了重大决策。但只是局限于记决策的过程,而对如何实施决策并不提及,更不涉及实施决策中的关键人物。因此记录得不生动,可读性不强,不能起到较好的资治、教化作用。
九、文化篇,新设陆学研究一章,表述了历代人对陆象山的研究情况。陆象山是南宋时代金溪一位乡贤,也是中国“心学”的创始人,800多年来,人们对他的研究一直没断。前志对此未加介绍。为弥补这一缺漏,重修志专设一章,介绍陆象山的哲学思想、教育思想和人们对他的研究。既增加了志书的文化含量,又帮助人们了解这位乡贤。
藏书楼一节挖掘了金溪历代藏书楼的资料,形象具体地向人们诠释了“临川才子金溪书”这句民谚内含。我们列举了清代金溪8大典型藏书楼,展示了清代金溪藏书的盛况。这段史料,是县人最新研究所得,载之志书,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十、木刻印书篇,将饮誉全国刻书行业的金溪浒湾木刻印书业上升到篇来介绍,增加了份量,充实了内容,体现了特色。前志为了突出这部分内容,曾设专章介绍,已经算是非常重视。10多年来,我们仍然不断地搜集史料,不停地对金溪这项特色进行研究。在原来的基础上,增加了不少新史料,并将这部分内容扩充成篇。
十一、精神文明建设篇,是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。为了将现代金溪人的精神生活生动地表现出来,我们设立了三章21节内容,设置的方式为:第一章创建活动,章下设6节:创“五好”家庭、全民文明礼貌月、创建卫生文明单位、军民共建、创建文明单位(村)、讲文明树新风。第二章思想道德建设,章下设4节:学习雷锋活动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、农民思想教育、职业道德教育。第三章新风美德选录,章下设11节:见义勇为、一心为公、舍己救人、助人为乐、拾金不昧、抚孤侍老、老有所为、尊师重教、保护生态环境、绿化荒山、婚育新风。这章内容,从报刊、电台发表过的事例中选录了79条,以展现当代金溪人的风貌。
十二、人物篇选录了188位已故古今人物的传记。明清时期,金溪人才辈出,清同治九年县志记载了几百位古代人物。前志限于篇幅,又过于强调详今略古,只给40位古今人物写了传记,还给21位人物写了传略,许多人物都弃之未录。重修志按照官重政绩、文重著述、百工重创造发明、平民重社会贡献的原则,增加了人物录入量,向读者展示了金溪历史上人文荟萃的景象。
除此之外,我们还在志书中记录了金溪历史上上千位人物和他们的事迹。如:历代商人商铺、历代医家、历代名僧名道、民间艺人等,突显了志书以事纪人的风格。
十三、在志书中安排史考篇,主要着眼于志书的科学性。这一部分的安排,打破了传统志书的体例,将考证引入志书,增加了志书的资料性。8个条目的考证史料,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,对难有定论的部分历史,将诸说列入志书,以备读者考核。
十四、副编的设立,前志所未有。以前的志书,多设附录。考虑附录只有“录”一种功能,体裁太过单一,不能表达我们的全部意图。参考部分市级志书的设置副编的方式,重修志设立了这一篇。副编分五辑,有各类文存、专记、宗谱存目,给人们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资料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宗谱存目,600余部宗谱资料存入志书,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宗谱和方志、正史,共同构成中国史学大厦。能在志书中了解一县宗谱情况,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。
十五、全书1000余张彩色和黑白照片,以及双色套印的方式,是重修志的一大看点。重修志上下二册,上册彩页安排了172幅照片,下册彩页安排了210幅照片,内文插入631幅黑白照片,使全志图文并茂。既增加了形象资料,又增强了志书的美观性。380余幅彩色图片,基本形成一部独立的图志,形象地展示了金溪县情。
十六、四类索引为志书提供了方便的检索方式。重修志设立了4个分类索引,一是目索引,将全书类目做了索引;二是人名索引,重点做了人物志中的人名;三是表格索引,将表格名称做了索引;四是图索引,将书中图片与地图做了索引。此外,还做了英文总目。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是前志所没有的。
十七、专家修志与群众参与相结合,使得对资料的取舍更为专业。《金溪县志》编辑部人员构成比较恰当,正副总纂参与过前志编修,10余年来,一直不断地研究方志理论,搜集地情资料,审视前志的不足,为重修做准备。其他几名编辑人员,有2人曾担任过县委办、政府办主任,既有深厚的文字功底,又有丰富的工作经历,熟悉县情。有1人是单位的秘书股长,长期从事文字工作,熟悉行业情况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懂电脑操作的年轻人员。这样一套班子,就组成了一个相对专业的团队,把握了修志的主动权。与其他地方一样,《金溪县志》编辑部也召开动员大会,动员各县内单位提供资料,但各单位是在编辑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提供单位资料,有很明确的目的性。除此之外,更重要的是编辑人员还自己大量调查资料,因此重修志中有很多编辑人员自己调查而得的第一手资料,这些资料记录了事件的大量细节,事件的发展脉络,使重修志增加了可读性和实用性。
《金溪县志》编辑部有一半人员懂电脑操作,编辑部的年轻人擅长在网络上搜索。他们在网上进入各类图书馆和专业网站,寻找到本县大量人物、文化、著述等方面的历史资料,充实了重修志的内容。上网查找资料,是既省钱又方便快捷的办法,通过这条路径,我们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史料。此外,县志总纂能熟练使用电脑进行编辑制图,因此在修改志稿时特别得心应手。我们采取撰写初稿与总纂同时进行的方法修志,即,出了一篇初稿后,总纂立即修改定稿,又发回相关单位人员审阅,最后疏理调整。这就加快了修志的进度,减少了志书错误。
重修《金溪县志》在提高志书质量方面,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探索,使得这部煌煌300余万字的宏篇巨著能以较高的质量展示在世人面前。可谓:辛苦十五载,梦想终成真。心血成与败,留予世人评。新志既成,写下以上文字,既与前志进行了一番比较,也算是对重修志的一次自我审视。